今年以來 , 在 A 股主板和創業板連創新高的背景下 , 新三板也按捺不住躁動 , 做市指數已經翻番。 4 月 22 日 , 新三板市值最大的公司中科招商股價更是出現蹦極 , 盤中最高價 52 元 / 股 , 最低價 1.01 元 / 股 , 收于 4.86 元 / 股 , 暴跌 90.98% 。
面對較 A 股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新三板瘋狂行情 , 企業和投資者都蜂擁而入 , 排隊、買殼 , 許多投資者還借道各種產品潛伏轉板 , 這場看似繁華的盛宴究竟是座“金礦”還是僅為“紙上財富” ?
新三板熱到“燙手”
今年 3 月以來 , 新三板交投十分火爆 , 日成交額迭創新高。數據顯示 ,2015 年新三板市場日均成交金額 8.22 億元 , 為 2014 年日均成交金額近 16 倍。三板成指今年以來的漲幅達 78%, 三板做市指數今年以來的漲幅更是高達 107%, 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 , 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增長迅猛 , 僅 2015 年一季度的掛牌量就已超過 2012 年和 2013 年之和 , 甚至出現排隊和買殼的現象。有中介機構透露 , 由于行情火爆導致掛牌企業積壓 , 部分企業希望通過買殼走捷徑。在此過程中 , 出現了某些方面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取利益者。
截至目前 , 新三板總掛牌企業家數已經突破 2300 家 , 總市值達到 11634.91 億元。在申銀萬國證券研究總經理陳曉升看來 , 按照過去每個月 200 家的速度掛牌 , 新三板到今年年底可能就上 4000 家了。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公司業務部高級經理殷浩表示 , 整個市場這三個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不僅新三板融資的規模不斷增長 , 投資額也有可能超過 1000 億元。而且企業并購也不斷創造新的紀錄 , 涉及金額已達到 160 億元。
一位新三板推薦機構人士向記者透露 , 企業也“拼了”要上新三板 , 有些拿不出掛牌費用又沒政府補貼的企業 , 還找券商墊資。而在一年前 , 企業對掛牌新三板還是半推半就 , 現在新三板已有點燥熱跡象。
機構加速布局
“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外加“拿著手里” , 正是目前金融機構投資三板市場的現狀。對于投資機構而言 , 公募基金專戶、私募、券商等加速布局新三板的跡象非常明顯。
股權投資基金中 , 啟迪、達晨、深圳創新投、東方富海、朗瑪峰創投、高達資本、華睿投資、天創資本、中關村發展集團、鼎信泰和、銀樺投資等私募機構都早已在新三板中布局 , 手中的掛牌企業不少于百家。
在 A 股沉浸多年的公募基金也快速開辟三板市場 , 發行專戶產品。除了此前已經加入的上投摩根、海富通等多家基金公司之外 , 博時基金和南方基金也在籌備相關新三板產品。
而對于散戶來說 ,500 萬元的開戶門檻雖然高不可攀 , 依然有人想方設法繞道而行。墊資開戶、找人代持這類違規現象屢見不鮮。
即投資 A 股二級市場又擁有股權投資的私募機構凱石投資的投資經理黃曉榮告訴記者 , 今年公司準備發行一款新三板產品 , 并不僅僅是為了賺錢 , 更多是想提前布局好產品線。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陳斐表示 , 無論對機構還是普通投資者來說 , 新三板轉板創業板的潛在收益都是他們選擇新三板企業的理由之一。“另一方面 , 新三板今年可能推出市場分層機制、競價交易 , 以及可能下調 500 萬元的投資門檻 , 也是投資者認為的潛力所在。”一位投資者表示。
風險和收益巨幅放大
由于較低的掛牌“門檻”和沒有漲跌停板的限制 , 新三板的風險和收益都被巨幅放大。不少個股分分鐘翻幾十倍 , 也有不少個股分分鐘打對折。
中科招商 4 月 22 日股價出現的蹦極現象 , 雖然可能只是協議轉讓的個別事件 , 但也讓投資者嚇出一身冷汗。由于掛牌企業魚龍混雜 , 良莠不齊 , 且存在市場操縱的行為 , 投資者很容易被迷惑 , 看似“餡餅”的背后可能暗藏巨大的“陷阱”。
申萬宏源新三板的分析師李筱璇建議 , 不要拿 A 股二級市場的思維去炒新三板 , 而要引入 PE/VC 思維和投行思維。如果在投資選擇中任何一環發生錯誤 , 付出的代價不是幾個跌停板能出來的。
此外 , 新三板的流動性問題也依然嚴重 , 市場燥熱只能創造出更多的“紙上財富”。北京一家私募基金戰略投資部部長透露 : “機構往往通過定增的方式參與新三板 ,3 月以前掛牌企業一般給出定增五折的優惠 , 但是現在只有七至八折 , 盈利空間縮窄。更為嚴重的問題是 , 新三板退出渠道有限 , 流動性較差 , 尤其是機構購買定增的股份資金量大 , 多面臨“賣不掉”的困擾。事實上 , 目前為止多數機構投資新三板只是浮盈。
對此 , 不少專家建議還需嚴控門檻 , 建立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全國股份轉讓公司副總經理隋強表示 ,500 萬元的投資門檻現階段仍有必要 , 但非一成不變 , 是否調整、如何調整、何時調整將視市場發展統籌考慮。 ( 記者桑彤 )
|